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们最担心的就是出现发热,尤其是持续发热。在临床中,有这么一类患儿,持续高热,用了“消炎药、退热药”仍然不退热,孩子眼睛红红的、嘴巴干干的,精神也不好。如果出现上述症状,那么家长们要警惕孩子可能得了川崎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心脏后遗症。
什么是川崎病?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虽然此病听着陌生,但发病率并不低,我国北京和上海近年来发表的资料显示每10万名0~4岁儿童中每年就有超过100例新发川崎病。
赵茜叶(儿科主任医师)
川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后,我院已确诊多例川崎病患儿。川崎病常发生于5岁以下的亚裔儿童,患儿中男童多于女童。因此,对于发热的孩子,家长需警惕川崎病的可能。
川崎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有以上症状不一定就是川崎病,各位家长不要盲目用药,要来医院确诊。
川崎病如何诊断?
川崎病为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依靠临床特征并结合全身多系统血管炎的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临床诊断。
川崎病包括完全性川崎病和不完全性川崎病两种类型。
完全性川崎病
发热,并具有以下5项中至少4项主要临床特征:
(1)双侧球结膜充血;
(2)口唇及口腔的变化:口唇干红,草莓舌,口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
(3)皮疹,包括单独出现的卡疤红肿;
(4)四肢末梢改变:急性期手足发红、肿胀,恢复期甲周脱皮;
(5)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
不完全性川崎病
发热≥5天,但主要临床特征不足4项的患儿,这部分患儿需要结合各项实验室检查,由医生来综合判断。
周少宏(儿科副主任医师)
完全性川崎病,症状典型,诊断并不困难。但不完全性川崎病,存在一定的隐匿性,症状和体征不会在单一时间点全部呈现,通常出现较晚或不出现,不易被鉴别和诊断。
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川崎病,最佳治疗期都是发热后5-10天,7天内最佳。
川崎病能否完全治愈?
目前针对川崎病的治疗方案是: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以及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在发病10天内,如果使用上述治疗后,体温仍高于38 ℃;或用药后2周内(多发生在2~7 d)再次发热,并出现至少1项川崎病主要临床表现者,需再次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或加用激素治疗等等。
能否完全治愈,取决于心脏冠脉情况,发热、皮疹等症状有时会自己消退。
(1)病程中及复诊中冠脉无扩张,是可以治愈的。
(2)冠脉内径扩张(<8mm),是会自行消失的,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血管弹性降低等功能改变。需终生随诊。
(3)大型动脉瘤(>8mm),常不能完全消失,易形成血栓、导致管腔狭窄、阻塞,从而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川崎病预后如何?
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复发率大约1%~2%。无冠脉病变患儿于出院后1、3、6个月及1~2年进行1次全面检查(包括血液、心电图、心脏、冠脉超声等)。另外需注意,使用过大剂量丙球患儿,11个月内不宜接种麻腮风和水痘疫苗。
川崎病患儿家长需注意
(1)患儿发热时,多饮水、清淡饮食,体温38.5℃以上,可适当给予退热药;
(2)鼓励孩子多漱口,口唇干裂时,可用棉签涂抹香油等;
(3)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停药,定期复诊。(妇幼健康科普)
赵茜叶(儿科主任医师)
川崎病无法预防,为了更快地诊断川崎病,不漏掉可疑患者,减少发生儿童心脏的永久损害,建议家长们记住川崎病的早期症状特点,在出现疑似症状时保持警惕,关注孩子的变化,确保孩子尽早接受治疗。
审稿专家
赵茜叶
中共党员,儿童呼吸科Ⅰ(PICU)主任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从事儿科临床工作近30年,擅长难治性持续性喘息、各种类型难治性/重症肺炎及支原体肺炎、支气管哮喘及各种过敏性气道炎症的诊治。尤其擅长慢性咳嗽、各种难治性肺炎内科保守治治疗及气管镜干预治疗、气管镜下异物钳取术等。
专科门诊(慢性咳嗽门诊):周二上午
专家门诊:周四全天
门诊位置:1楼B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