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经常有宝妈提到孩子容易出汗。小儿新陈代谢旺盛,出汗较成人多,这是正常现象。
天气持续变冷,宝宝出汗理应减少,但部分小儿仍出汗较多,或入睡后明显,或一活动就满头大汗。
“孩子出汗多正常吗?”
“是不是应该补点啥?”
那么今天就从中医的角度,
来说说小儿汗证这件事。
首先要知道,宝宝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出汗本来就比成人多。如由于穿衣过厚,喂奶过急或剧烈运动等,出汗较多,无其他不适,可以不用担心,但要注意擦汗,不要吹风,防止外感。
排除生理性汗出后,再来谈病理性汗出。
什么是汗证?
汗证是指小儿在正常环境中、安静状态下,局部或全身汗出过多的病证。汗证有自汗和盗汗之分,然而小儿常同时出现。
自汗:《三因方》:“无问昏醒、浸浸自汗出者,名日自汗”。指的是不分睡时或醒时,孩子身上经常汗涔涔的。
盗汗:又名寝汗,《证治准绳》:“睡则汗出,寤则自收也。”指出盗汗是睡时汗出,醒时汗止。
中医如何看待汗证?
辨虚实寒热
汗证多属虚证,应辨别气、血、阴、阳虚。 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临床常见证候为肺卫不固或营卫失调;盗汗以阴虚、血虚为主,临床常见证候为气阴两虚证。另外,小儿饮食过多过杂,久而入里化热,亦可致实汗,临床常见证候为湿热迫蒸。
若小儿平时体质壮实,汗出色黄,伴大便干燥者,属于热证;若小儿平时易感,汗味淡,身上较凉者,属于寒证。
治疗原则
补虚是治疗汗证的基本原则。中医辨证施治,肺卫不固者益气固表,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气阴亏虚者益气养阴,脾胃湿热者清化湿热。有诊疗需求的宝宝,可至中医儿科门诊(2楼C二区2诊室、1楼B区14诊室)经医生诊察后,针对性治疗。
中药汤剂内服困难者,可辨证选用中成药如玉屏风颗粒(适用于易感体虚、头颈肩背自汗出者)、生脉饮口服液(适用于盗汗为主,伴神疲消瘦、手足心热、心烦不安者)
除内服药外,也可配合食疗及外治疗法。
外治疗法
小儿推拿
位置:大拇指桡侧面,第一掌骨桡侧缘从掌根向指根。
作用:去积滞,清胃热。适用于积食汗出。
位置:食指桡侧边缘,从虎口向指尖推。
作用:清利肠腑,祛除湿热。适用于积食汗出。
位置: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近掌第1、2节横纹中央。
作用:消食导滞。适用于积食汗出。
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关节横纹处。
作用:化积消疳,退热除烦。适用于热证汗出。
位置:肚脐周围,慢慢划圈按摩,顺逆时针各200下。
作用:调理肠道,理气消食。适用于虚实汗出。
位置:由尾骨到大椎,从下向上提捏。
作用:健脾益气,理气血,调阴阳。适用于虚证汗出。
位置:小指顶端。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自汗盗汗均适用。
推荐食疗方
白术莲子泥鳅汤
用料:白术15g,莲子10g,泥鳅8条。
做法:共煲,喝汤。
适用于:自汗盗汗均可,平素易感,乏力畏寒,食少纳差者。
白术芡实瘦肉汤
用料:白术15g,芡实5g,瘦肉50g
做法:加水共煲,喝汤
适用于:自汗,平素易感,动则汗出,神疲乏力者。
消滞清肺饮
用料:桑叶,芦根,白茅根,淡竹叶,焦山楂,炒麦芽,乌梅
用法:煎水代茶饮
适用于:湿热食积汗证。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伴大便干。
中药外治法
在古代即有用中药研末外敷治疗汗证的记载。如《本草纲目》“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一夜即止也。”五倍子味苦酸涩,善收敛,有敛肺降火,敛汗,收湿敛疮等功效。
具体操作:五倍子粉适量,温水或醋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敷脐中,用于盗汗。
汗多护理小贴士:
1、避免坐卧当风,室内温度湿度调节适宜,可用干毛巾垫于背部,防止受凉感冒;
2、饮食方面,不宜食辛辣刺激、油腻甜食,应注意补充水分及容易消化的食物;
3、建议患儿运动适度,增强体质。
【妇幼健康科普】
供稿专家
李专 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儿科主任
【擅长】应用“内调外治”,通过传统经方、时方等内治及小儿推拿、穴位贴敷、耳穴等中医外治法综合治疗小儿常见病及多发病。并倡导“辨体养子”理念,擅长慢病小儿如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等中医体质调理以及小儿偏颇体质调理,促进小儿健康。同时开展小儿肌性斜颈的推拿治疗和高危儿等神经心理等疾病的中医诊治、传统康复等业务。
中医儿科
连妇幼中医儿科以“弘扬中医文化,传承国药精粹”为宗旨,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以特色中医药方法治疗小儿常见病及多发病,调养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生长发育迟缓等小儿慢性病以及中医传统康复。并倡导“辨体养子”理念,以“经方内调+外治”特色模式,调理小儿偏颇体质,促进小儿健康成长。
业务范围: 便秘,腹泻,厌食、功能性腹痛、腹胀、积滞、呕吐、生长发育缓慢、口疮、疳积;感冒、咳嗽、哮喘,肺炎、鼻炎、腺样体肥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小儿遗尿、性早熟、湿疹、黄疸、婴儿夜啼、青少年近视、弱视、斜颈等以及神经心理性疾病如脑瘫、脑发育不良、运动障碍、多动、抽动、自闭等以及小儿的体质调养、儿童中医保健。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穴位贴敷、药浴、中药熏蒸、耳穴、针灸、火罐、中医理疗等。
门诊位置:2楼C区2诊室,1楼B区14诊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