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天的到来,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进入高发季,目前门诊每天都会有不少儿童确诊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家长们很担心,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下。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
疱疹性咽峡炎虽多为轻症,但传染性很强,提醒宝爸宝妈一定要注意防范。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有哪些?
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都是重要的传染源。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每年5-8月为高发季节,密切接触是疱疹性咽峡炎重要的传播方式,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杯子、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如隐性感染老人咀嚼食物后喂养小孩)。有部分外表健康的家长和儿童可携带病毒并传播本病,不注意个人卫生时,就有可能在家庭和幼托机构内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孩子。特别是粪-口、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受到感染,但以1~7岁多发,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且3岁以下儿童可出现重症感染。因婴幼儿呼吸道屏障功能不足,呼吸道黏膜柔嫩,呼吸道分泌抵抗细菌、病毒的免疫物质不足,呼吸道“自洁”功能差,故易发病。
问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有什么区别?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均为肠道病毒引起,但病原体不同。简单地说,手足口病必须是嘴巴里、手上和脚上都有疱疹;而疱疹性咽峡炎只有嘴巴里起疱疹。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种病毒在不同人身上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即使是同一家两个孩子同时发病,也可能一个是手足口病,一个是疱疹性咽峡炎。
病程进展
潜伏期。一般为2-7天,患儿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在大量复制。
前驱期。一般为1-2天,常急剧发热,热多为低度或中等度,偶见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伴有咽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
水疱期。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颚黏膜出现水疱。
溃疡期。低烧或退烧,但也到了患儿最痛苦的时期,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现象。
全身和咽部症状一般在一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个别患儿(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症状严重,发病期间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提示: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随后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
临床症状
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初起时咽部充血,并有散发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直径2~4mm,数目多少不等,1~2天后破溃形成小溃疡,2~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此种黏膜疹多见于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也可见于口腔的其他部位,部分手足口病的初期可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症状。
发热和咽痛。疱疹性咽峡炎急性起病,常突发发热和咽痛,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为高热,亦可高达40℃以上,可引起惊厥,热程2~4天,可伴咳嗽、流涕、呕吐、腹泻,有时述头痛、腹痛或肌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发热期间年龄较大儿童可出现精神差或嗜睡、食欲差,年幼患儿因口腔疼痛出现流涎、哭闹、厌食,个别患儿症状重,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全身和咽部症状体征一般在1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个别重症患儿(多为EV-A71感染引起)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和(或)肺出血、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治疗措施
● 目前尚无疗效确切的抗病毒药物。
● 鼓励患儿多喝水。
● 发热当体温超过38.5℃时,建议口服退热药物降温。
● 注意口腔护理。可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喷剂,混合蒙脱石喷于溃疡面,以减轻患儿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 轻症患儿可口服抗病毒药物、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即可。
● 持续高热、不能进食的患儿则需要静脉补液支持治疗。
● 合并了细菌感染的患儿,需要合理的抗生素治疗。
预防方法
● 注意居家环境卫生,勤开窗通风,餐具、玩具定期消毒。
● 休息很重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
● 饮食营养、清淡、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
● 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用淡盐水漱口。
● 注意手卫生、勤洗手。
● 尽量少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中医疗法
疱疹性咽峡炎属于中医“温病”范畴,病机以热毒、湿毒、动风为关键,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熄风为主,中医儿科有治疗三步曲:
第一步:口服药物。对于发热且疱疹明显患儿,推荐口服药。市面上常用的中成药有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抗病毒口服液,但由中医师根据小儿辨证为患儿专人配制的煎煮中药或者中医配方颗粒效果更好更快,多数由生石膏、芦根、蒲公英等清热甘淡之药组成。
第二步:紫外线光疗法。手足口病毒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用紫外线治疗疱疹,可以明显缓解咽痛难进食的症状,且明显缩短疱疹愈合时间,通常2天左右能正常进食,5天左右愈合。
第三步:穴位贴敷。应用中药古方研磨成粉调配后贴敷涌泉穴,引热下行;伴有发热小儿可配合退热贴贴敷大椎、内关等穴辅助退热。中药外治,减少胃肠负担,操作简便,3-5天为一疗程。
专家提醒
● 孩子得了病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 症状较轻时可居家隔离治疗,注意休息,避免交叉感染。
● 患儿在14天内不应上学或参加聚会活动,以避免传播疾病。
● 家长和医生应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密切观察体温,警惕高热惊厥发生;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况和饮食状态,如出现持续性高热、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妇幼健康科普)
就医指南
可通过“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至儿科(门诊1B区)、中医儿科(门诊2C区)就医,夜间请至急诊儿科或儿科夜门诊(门诊1A区)就医。
文化心语
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刘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