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援宁医疗队第一批第二批队员的我们来宁已近20天。在我们这批队员中有11名护士,平均年龄28岁,最小的只有22岁,我们来自不同科室不同岗位,从陌生到熟悉,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已成为互不可缺的小伙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有令必行有战必应是护士的担当。犹记得援宁前一天的深夜,突然接到护理部通知,虽然不确定具体要去做什么,但没有半点犹豫半点耽搁急急忙忙收拾了简单的行李,清晨便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经历了舟车劳顿,抵达南京后的两小时,大家都已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上了操作台,这一干就是到凌晨。
一上来就是如此高强度,属实让初来的我们有些措手不及,恍如做梦一样,但回到住处还在发抖的手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我们真的来到了抗疫一线”。
最不怕苦最能吃苦是护士的本色。大家快速调整好状态,抓紧每一分空闲时间休息补充体力,指令一下,不论深夜还是凌晨,十分钟内集结完毕,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
疫情变化是不与人商量的,援宁的日子里,任务是随时的,大家永远on call。核酸检测的路线随时调整,我们曾下午在不知名的社区,夜里到谷里街道的露天广场,白天驻扎谷里大剧院,第二天又转战江宁体育场。
女本柔弱为医则刚是护士的气概。任务越来越重,风险越来越高,7月27日,我们从低风险的绿码区转战黄码区,江宁体育场内长长的队伍皆是持“黄码”焦急等待采集的市民。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几百遍同样的问题:“我核酸测了四五次了怎么查不到报告,我的码什么时候才能转绿呢?”其实我们比他们更希望更多人可以早日转绿,但也只能一边采集一边安抚、鼓励着不安的他们。有时看到小朋友明明很害怕,但还是僵硬着身体配合采样,我们只能偷偷流泪,给孩子竖个大拇指。
援宁一周,我们接到了转战禄口街道的任务,我们知道更艰巨的任务在等着我们——进入封控区上门采样。没有宽敞凉快的房间,小区门口就是大家穿防护服的地方。炙热的七月,在户外穿上防护服便已是汗湿一身,拎着采集“工具”,拖着沉重的步子,大家顶着烈日缓慢穿梭在小区里,防护服里是湿透的衣服,口罩里是匮乏的氧气憋红的脸。日头太毒、楼层太高、空气太稀薄,开始的几天里每天都有人中暑眩晕呕吐,忙完一天所有人都已是疲惫虚脱到极致。
太累太难受了,有人想家了,有人难受地哭了,但没有人打退堂鼓,只是不停地互相打气互相帮助,互相提醒着做好个人防护、物品消杀,不要中暑了。
持久作战守望相助是护士的品格。“山中不知岁月改”,翻看手机日历,原来前两天已经立秋了,我们到南京也已半月有余,转战了很多地方经历了很多人,时间仿佛过了很久,又好像接到援宁任务才是昨天的事情。
南京疫情已处于相对平稳期,我们每天依旧在禄口社区挨家挨户上门采集核酸,市民们的情绪不再如开始那般紧绷,我们知道疫情已经好转了,而我们也将坚守到最后,期待胜利完全到来的那一刻。
得知医院又一批医疗队已经赶赴扬州,作为“前辈”,我们在南京为他们点赞加油,更要跟他们说一句:“保护好自己,才能帮助更多人,守望相助,我们能赢!”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落在一座城市上也是。能够战胜困难的从来不是指责,而是携手应战,攻坚克难。
从武汉疫情、河南暴雨、南京疫情、扬州疫情,每一次灾难,都让我们感受到“守望相助”的力量与美好,我们是团结的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优良的传统。南京、扬州封控了,不怕,我们是苏大强,有拉出去都能打胜仗的12个兄弟城市;我们还有江苏之外的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只要需要,他们必披星戴月,星夜来援!
疫情之下,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让我们众志成城,同心战疫,南京加油,扬州加油,江苏加油,中国加油!
|